桃園市府長官(28)日上午前往龍潭區,出席「『2025桃園好客文藝季-文流x行動』送聖蹟祭典」。桃園市政府表示,本市有7座聖蹟亭,且北台灣唯有龍潭仍貫徹執行最完整之三獻吉禮儀式。此外,市府今(114)年也邀請龍潭幼兒園的學童一同參加送聖蹟祭典,象徵敬字惜紙文化的向下扎根與傳承,期盼藉由送聖蹟祭典凝聚地方對文化保存的向心力,並讓更多民眾認識客家人敬惜字紙的文化。
今年送聖蹟祭典特別整合進入「桃園好客文藝季」系列活動中,好客文藝季今年以鍾肇政、黃永松、聖蹟亭三大核心為主軸:鍾肇政以筆耕書寫土地,奠定台灣文學基礎;黃永松透過文化行動凝聚社會力量,推動文化保存;聖蹟亭承載客家族群「敬惜字紙、崇尚知識」的價值。三者交織,使龍潭逐漸發展為文學重鎮,也成為好客文藝季的核心精神。
桃園市政府提到,傳說中倉頡造字,開啟了文字在文明發展過程的深遠影響及重要性,是以古人認為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丟棄,故早期客家人有收集字紙至聖蹟亭集中焚化,因「字跡殘存仍以『聖蹟』視之」,以三獻吉禮稟告倉夫子,恭取聖蹟(字紙灰燼)藉常流水送入大海的習俗,稱之為「送聖蹟」;此習俗代表對文字、紙張、文人及知識的敬重,是桃園客家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。在現今物資豐沛、科技化的時代,電腦打字逐漸取代文字書寫,雖然提升了便利性,卻少了手寫文字的溫度,生硬的字體線條逐漸取代了千年漢字之美,因此藉由今日活動,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客家敬字文化。
客家局表示,除了送聖蹟祭典外,客家局也與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合作辦理「續聖蹟」特展,利用當代創新的VR技術帶領民眾探討敬字精神在數位時代的可能性。另外也與桃園在地劇團-犀牛劇團合作,以鍾肇政、黃永松搶救龍潭聖蹟亭的故事為主題,編寫全新的兒童劇碼,並進入本市聖蹟亭所在之大溪、中壢、楊梅、蘆竹、龍潭、龜山區6所國小巡演,藉此將客家人敬字惜紙的文化向下扎根,共同傳承守護這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客家局指出,本年度亦推出龍潭中壢線、大溪楊梅線、龜山蘆竹線3條路線4場次的聖蹟亭文化體驗遊程,特別安排專業導覽老師引領民眾親自造訪桃園各地聖蹟亭,今年更在遊程中加入地方創生景點,期盼讓民眾除了認識桃園地區的敬字文化外,還能了解桃園在地客庄的不同面貌。